搜尋

體制教育 Formal

「112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展覽會」 成績出爐

「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展覽會」競賽,為鼓勵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學生結合資訊科技,培養原住民族文化素養與科學素養。112學年度吸引全國87組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(含平埔族群)學生與指導教師組隊報名,經決選共選出4類32個獎項,已於日昨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行頒獎典禮。

閱讀更多 »

解鎖地方DNA  從田野調查開啟地方創生之旅

「學習性青聚點實施計畫」至今邁入第四屆,已成為青年參與社區創生的重要入口。青年們透過「在地課程」開展對地方的認識,接著以「蹲點實作」進一步從做中學,逐步投入地方事務,而這一連串地方創生準備工作的起手式就是田野調查。

閱讀更多 »

教師增能工作坊 推動高級中等教育「半導體」課程

「半導體」課程主要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與培養半導體素養,經由試辦學校的經驗分享,此課程的實施應採用實作來取代過多的理論述說,且可加入更貼近生活面向的主題,例如:半導體產業在世界的重要性及其對臺灣的影響,因此試辦學校也會邀請社會領域老師加入課程實施,並期待文組學生也能參加此課程。

閱讀更多 »

全國校園反毒 351名領航員大會師

教育部於7月20至28日辦理「拒毒反詐特展活動」,國教署也邀集全國校園領航員師生宣誓共襄盛舉,今年參與人數高達351人,創下歷年來參與最多的人數紀錄,也期盼大家都能在寓教於樂的活動中獲得豐富反毒新知,並將反毒的決心和意念帶回校園傳遞給每個人。

閱讀更多 »

113年師鐸獎獲獎名單公佈

113年師鐸獎獲獎名單,今年共計選拔出72名獲獎者,其中男性41名、女性31名;校(園、院)長19名、教師50名、軍護人員1名、運動教練2名;獲獎者來自幼兒園1名、國小25名、國中15名、高中19名、大專校院10名、特殊教育學校1名及矯正學校1名。

閱讀更多 »

地方政府推展新住民終身教育

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,截至113年5月底止,我國新住民人數已逾59萬人。為促進多元相互尊重的社會,教育部持續推動新住民及其家庭參與多元文化學習活動的機會,補助地方政府設置新住民學習中心,辦理社區教育、人文鄉土、語文學習、多元培力、法令常識等課程或教育活動,以適性揚才並發展潛能,同時也讓一般民眾了解多元文化意涵。

閱讀更多 »

BYOD&THSD計劃成果交流會 激活數位學習能量 拓展科技教學想像

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吳穎沺司長指出,計劃中的BYOD(Bring Your Own Device)與THSD(Take Home Student Device)兩種模式都強調透過個人化學習載具的應用,連結課前、課中與課後的延伸數位學習,目的在於使數位學習的發生從課堂上、教室中,延伸到放學後與教室外,讓學生回到家也能利用數位學習工具持續自主學習。

閱讀更多 »

結合在地資源 營造幸福非營利幼兒園

為讓幼兒學習更貼近生活,教育部國教署鼓勵幼兒園課程設計結合在地化資源,並融入課程活動中,帶著幼兒一起熟悉、認識所居住的這片土地,增進幼兒對於在地人事物的認識,同時課程活動與社區活動相互結合,讓幼兒更主動、積極,並樂在其中。

閱讀更多 »

【教育話題】台灣高教體系面臨多重危機 少子化衝擊與中文系存亡之戰

少子化問題持續衝擊台灣大專院校高等教育體系,許多大學被迫對其招生計劃進行重大調整。根據教育部數據,去年秋季入學的大學生人數首度跌破20萬人。除台灣大學、成功大學、清華大學、陽明交通大學等,在半導體及資通訊領域的名額減少外,至少10所私立大學也減少一成至三成的名額,其中以文化大學減招最多,高達800人。專家學者為此預測,未來私立學校將互相競逐招生,陷入艱難的搶人「肉搏戰」。

閱讀更多 »

296位中離生參與受惠 中央地方合作 以中介教育職涯探索輔導協助

為協助中途離校學生透過職涯探索與關懷陪伴,培養興趣發展,以穩定學習及生活適應,教育部國教署自110年在宜蘭縣推動「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中介教育措施計畫」,透過輔導會談、生涯探索課程或活動、工作體驗、關懷輔導等措施,強化中途離校學生學習信心及發展潛能,並於釐清定向後,協助適性轉銜就學或就業。

閱讀更多 »

「112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展覽會」 成績出爐

「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展覽會」競賽,為鼓勵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學生結合資訊科技,培養原住民族文化素養與科學素養。112學年度吸引全國87組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(含平埔族群)學生與指導教師組隊報名,經決選共選出4類32個獎項,已於日昨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行頒獎典禮。

閱讀更多 »

解鎖地方DNA  從田野調查開啟地方創生之旅

「學習性青聚點實施計畫」至今邁入第四屆,已成為青年參與社區創生的重要入口。青年們透過「在地課程」開展對地方的認識,接著以「蹲點實作」進一步從做中學,逐步投入地方事務,而這一連串地方創生準備工作的起手式就是田野調查。

閱讀更多 »

教師增能工作坊 推動高級中等教育「半導體」課程

「半導體」課程主要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與培養半導體素養,經由試辦學校的經驗分享,此課程的實施應採用實作來取代過多的理論述說,且可加入更貼近生活面向的主題,例如:半導體產業在世界的重要性及其對臺灣的影響,因此試辦學校也會邀請社會領域老師加入課程實施,並期待文組學生也能參加此課程。

閱讀更多 »

全國校園反毒 351名領航員大會師

教育部於7月20至28日辦理「拒毒反詐特展活動」,國教署也邀集全國校園領航員師生宣誓共襄盛舉,今年參與人數高達351人,創下歷年來參與最多的人數紀錄,也期盼大家都能在寓教於樂的活動中獲得豐富反毒新知,並將反毒的決心和意念帶回校園傳遞給每個人。

閱讀更多 »

113年師鐸獎獲獎名單公佈

113年師鐸獎獲獎名單,今年共計選拔出72名獲獎者,其中男性41名、女性31名;校(園、院)長19名、教師50名、軍護人員1名、運動教練2名;獲獎者來自幼兒園1名、國小25名、國中15名、高中19名、大專校院10名、特殊教育學校1名及矯正學校1名。

閱讀更多 »

地方政府推展新住民終身教育

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,截至113年5月底止,我國新住民人數已逾59萬人。為促進多元相互尊重的社會,教育部持續推動新住民及其家庭參與多元文化學習活動的機會,補助地方政府設置新住民學習中心,辦理社區教育、人文鄉土、語文學習、多元培力、法令常識等課程或教育活動,以適性揚才並發展潛能,同時也讓一般民眾了解多元文化意涵。

閱讀更多 »

BYOD&THSD計劃成果交流會 激活數位學習能量 拓展科技教學想像

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吳穎沺司長指出,計劃中的BYOD(Bring Your Own Device)與THSD(Take Home Student Device)兩種模式都強調透過個人化學習載具的應用,連結課前、課中與課後的延伸數位學習,目的在於使數位學習的發生從課堂上、教室中,延伸到放學後與教室外,讓學生回到家也能利用數位學習工具持續自主學習。

閱讀更多 »

結合在地資源 營造幸福非營利幼兒園

為讓幼兒學習更貼近生活,教育部國教署鼓勵幼兒園課程設計結合在地化資源,並融入課程活動中,帶著幼兒一起熟悉、認識所居住的這片土地,增進幼兒對於在地人事物的認識,同時課程活動與社區活動相互結合,讓幼兒更主動、積極,並樂在其中。

閱讀更多 »

【教育話題】台灣高教體系面臨多重危機 少子化衝擊與中文系存亡之戰

少子化問題持續衝擊台灣大專院校高等教育體系,許多大學被迫對其招生計劃進行重大調整。根據教育部數據,去年秋季入學的大學生人數首度跌破20萬人。除台灣大學、成功大學、清華大學、陽明交通大學等,在半導體及資通訊領域的名額減少外,至少10所私立大學也減少一成至三成的名額,其中以文化大學減招最多,高達800人。專家學者為此預測,未來私立學校將互相競逐招生,陷入艱難的搶人「肉搏戰」。

閱讀更多 »

296位中離生參與受惠 中央地方合作 以中介教育職涯探索輔導協助

為協助中途離校學生透過職涯探索與關懷陪伴,培養興趣發展,以穩定學習及生活適應,教育部國教署自110年在宜蘭縣推動「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中介教育措施計畫」,透過輔導會談、生涯探索課程或活動、工作體驗、關懷輔導等措施,強化中途離校學生學習信心及發展潛能,並於釐清定向後,協助適性轉銜就學或就業。

閱讀更多 »